當前位置:新聞動態 > 法規政策

關於印發《推動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》的通知

作者:dongfengwuliu發布時間:2020-10-20 19:42 瀏覽次數:

關於印發《推動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》的通知
發改經貿〔2020〕1315號

各省、自治區、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、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主管部門、公安廳、財政廳、自然資源主管部門、交通運輸廳(局、委)、農業農村(農牧)廳(局、委)、商務廳(局、委)、市場監管局(廳、委)、銀保監局,各地區鐵路監督管理局,民航各地區管理局,郵政管理局,各鐵路局集團公司:

為貫徹落實黨中央、國務院關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決策部署,做好「六穩」工作,落實「六保」任務,進一步推動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、創新發展,推進物流降本增效,促進制造業轉型升級,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和單位研究制定了《推動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》,現印發給你們,請認真貫徹執行。

推動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實施方案 物流業是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基礎性、戰略性、先導性產業,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,是全社會物流總需求的主要來源。推動 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,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推動經濟高質 量發展的現實需要;是進一步提高物流發展質量效率,深入推動物 流降本增效的必然選擇;是適應製造業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發 展趨勢,加快物流業態模式創新的內在要求。當前,我國物流業制 造業融合發展趨勢不斷增強,在推動降低製造業成本水平等方面取 得積極成效,但融合層次不夠高、範圍不夠廣、程度不夠深,與促 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,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總體要求還不相適 應。特別是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和推動復工復產期間,供應鏈彈性不 足、產業鏈協同不強、物流業製造業聯動不夠等問題凸顯,直接影 響到產業平穩運行和正常生產生活秩序。為進一步深入推動物流業 製造業深度融合、創新發展,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,推動形成以 國內大循環為主體、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,特製 定本方案。

一、總體要求

(一)指導思想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 導,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、三中、四中全會精神,牢 固樹立和深入踐行新發展理念,緊緊圍繞高質量發展要求,以深化 — 5 —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,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 用,更好發揮政府作用,統籌推動物流業降本增效提質和製造業轉 型升級,促進物流業製造業協同聯動和跨界融合,延伸產業鏈,穩 定供應鏈,提升價值鏈,為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奠定堅實基礎。

(二)發展目標。到 2025 年,物流業在促進實體經濟降本增 效、供應鏈協同、製造業高質量發展等方面作用顯著增強。探索建 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模式,製造業供應鏈協同 發展水平大幅提升,精細化、高品質物流服務供給能力明顯增強, 主要製造業領域物流費用率不斷下降;培育形成一批物流業製造業 融合發展標杆企業,引領帶動物流業製造業融合水平顯著提升;初 步建立製造業物流成本核算統計體系,對製造業物流成本水平變化 的評估監測更加及時準確。 二、緊扣關鍵環節,促進物流業製造業融合創新

(三)促進企業主體融合發展。支持物流企業與製造企業通過 市場化方式創新供應鏈協同共建模式,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戰略合 作關係,進一步增強響應市場需求變化、應對外部衝擊的能力,提 高核心競爭力。引導製造企業結合實際系統整合其內部分散在采 購、製造、銷售等環節的物流服務能力,以及鐵路專用線、倉儲、 配送等存量設施資源,向社會提供專業化、高水平的綜合物流服務。 (各部門按職能分工負責)

(四)促進設施設備融合聯動。在國土空間規劃和產業發展規 — 6 — 劃中加強物流業製造業有機銜接,統籌做好工業園區等生產製造設 施,以及物流樞紐、鐵路專用線等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布局和用地用 海安排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自然資源部、交通運輸 部、國家郵政局、國家鐵路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)積極推進生產服 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,充分發揮國家物流樞紐對接幹線運力、促 進資源集聚的顯著優勢,支撐製造業高質量集群化發展。(發展改 革委、交通運輸部、國家郵政局負責)支持大型工業園區新建或改 擴建鐵路專用線、倉儲、配送等基礎設施,吸引第三方物流企業進 駐並提供專業化物流服務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國家 郵政局、國家鐵路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五)促進業務流程融合協同。推動製造企業與第三方物流、 快遞企業密切合作,在生產基地規劃、廠內設施布局、銷售渠道建 設等方面引入專業化物流解決方案,結合生產製造流程合理配套物 流設施設備,具備條件的可結合實際共同投資建設專用物流設施。 加快發展高品質、專業化定製物流,引導物流、快遞企業為製造企 業量身定做供應鏈管理庫存、線邊物流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 解決方案,增強柔性製造、敏捷製造能力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 信息化部、商務部、國家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六)促進標準規範融合銜接。建立跨部門工作溝通機制,對 涉及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的國家標準、行業標準和地方標準,在 立項、審核、發布等環節廣泛聽取相關部門意見,加強標準規範協 調銜接;支持行業協會等社會團體結合實際研究制定物流業製造業 — 7 — 融合發展的團體標準,引導和規範物流業製造業融合創新。鼓勵制 造企業在產品及包裝設計、生產中充分考慮物流作業需要,採用標 准 化 物 流 裝 載 單 元 , 促 進 1200mm×1000mm 標 准 托 盤 和 600mm×400mm 包裝基礎模數從商貿、物流等領域向製造業領域延 伸,提高托盤、包裝箱等裝載單元標準化和循環共用水平。(發展 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交通運輸部、商務部、市場監管總局、 國家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七)促進信息資源融合共享。促進工業互聯網在物流領域融 合應用,發揮製造、物流龍頭企業示範引領作用,推廣應用工業互 聯網標識解析技術和基於物聯網、雲計算等智慧物流技術裝備,建 設物流工業互聯網平台,實現採購、生產、流通等上下游環節信息 實時採集、互聯共享,推動提高生產製造和物流一體化運作水平。 推動將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信息基礎設施納入數字物流基礎設 施建設,夯實信息資源共享基礎。支持大型工業園區、產業集聚區、 物流樞紐等依託專業化的第三方物流信息平台實現互聯互通,面向 製造企業特別是中小型製造企業提供及時、準確的物流信息服務, 促進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高效協同。積極探索和推進區塊鏈、第五 代移動通信技術(5G)等新興技術在物流信息共享和物流信用體系 建設中的應用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交通運輸部、國 家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 三、突出重點領域,提高物流業製造業融合水平

(八)大宗商品物流。推動和支持鋼鐵、有色金屬、建材等大 — 8 — 型製造業企業和工業園區提高煤炭、原油、礦石、糧食等大宗商品 中長期運輸合同比例以及鐵路、水路等清潔運輸比例。擴大面向大 型廠礦、製造業基地的「點對點」直達貨運列車開行範圍。鼓勵鐵 路、水路運輸企業與製造業大客戶簽訂量價互保協議,實現互惠共 贏。依託具備條件的國家物流樞紐發展現代化大宗商品物流中心, 促進大宗商品物流降本增效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交 通運輸部、國家鐵路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九)生產物流。鼓勵製造業企業適應智能製造發展需要,開 展物流智能化改造,推廣應用物流機器人、智能倉儲、自動分揀等 新型物流技術裝備,提高生產物流自動化、數字化、智能化水平。 加強大型裝備等大件運輸管理和綜合協調,不斷優化跨省大件運輸 並聯許可服務。加快商品車物流基地建設,優化鐵路運輸組織模式, 穩定銜接車船班期,提高商品車鐵路、水路運輸比例;優化商品車 城市配送通道,便利合規車輛運輸車通行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 信息化部、公安部、交通運輸部、國家郵政局、國家鐵路集團按職 責分工負責)

(十)消費物流。鼓勵郵政、快遞企業針對高端電子消費產品、 醫藥品等單位價值較高以及紡織服裝、工藝品等個性化較強的產品 提供高品質、差異化寄遞服務,促進精益製造和定製化生產發展。 穩步推進國家骨幹冷鏈物流基地建設,推動提高生鮮農產品產業化 發展水平。推動構建全國性、區域性冷鏈物流公共信息平台,促進 相關企業數據交換,逐步實現冷鏈信息全程透明化和可追溯。鼓勵 — 9 — 企業根據市場需求,提升港區及周邊冷鏈存儲能力。支持生鮮農產 品及食品全程冷鏈物流體系建設,加快農產品產地「最先一公里」 預冷、保鮮等商品化處理和面向城市消費者「最後一公里」的低溫 加工配送設施建設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交通運輸部、 農業農村部、商務部、市場監管總局、國家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 (十一)綠色物流。引導製造企業在產品設計、製造等環節充 分考慮全生命周期物流跟蹤管理,推動產品包裝和物流器具綠色 化、減量化、循環化。鼓勵企業針對家用電器、電子產品、汽車等 廢舊物資構建線上線下融合的逆向物流服務平台和回收網絡,促進 資源循環利用以及逆向物流、再製造發展。支持具備條件的城市和 製造、商貿企業開展逆向物流試點,探索符合我國國情的逆向物流 發展模式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商務部、國家郵政局 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十二)國際物流。發揮國際物流協調保障機制、全國現代物 流工作部際聯席會議等作用,加強頂層設計,構建現代國際物流體 系,保障進口貨物進得來,出口貨物出得去。加強國際航空、海運、 中歐班列等國際幹線物流通道以及物流樞紐、製造業園區統籌布局 和協同聯動,支持外向型製造企業發展。支持製造企業利用中歐班 列拓展「一帶一路」沿線國家市場。加快培育與我國生產製造、貨 物貿易規模相適應的骨幹海運企業和國際海運服務能力。圍繞國際 產能和裝備製造合作重點領域,鼓勵骨幹製造企業與物流、快遞企 業合作開闢國際市場,培育一批具有全球採購、全球配送能力的國 — 10 — 際供應鏈服務商。發展面向集成電路、生物製藥、高端電子消費產 品、高端精密設備等高附加值製造業的全流程航空物流,促進「買 全球」「賣全球」。支持郵政、快遞企業與製造企業深度合作,打 造安全可靠的國際國內生產型寄遞物流體系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 和信息化部、交通運輸部、商務部、民航局、國家郵政局、國家鐵 路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十三)應急物流。研究制定健全應急物流體系的實施方案, 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應急物流隊伍,在發生重大突發事件時確保主 要製造產業鏈平穩運行。支持物流、快遞企業和應急物資製造企業 深度合作,研究制定應急保障預案,提高緊急情況下關鍵原輔料、 產成品等調運效率。補齊醫療等應急物資儲備設施短板,完善醫療 等應急物資儲備體系,提高實物儲備和產能儲備能力。在工業園區 等生產製造設施、物流樞紐等物流基礎設施規劃布局、功能設計中 充分考慮產品生產、調運及原輔料供應保障等需要,確保緊急情況 下物流通道暢通,增強相關製造產業鏈在受到外部衝擊時的快速恢 復能力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自然資源部、交通運輸 部、國家郵政局、國家鐵路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) 四、加強統籌引導,優化融合發展的政策環境

(十四)營造良好市場環境。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,對物流業 製造業融合發展新業態、新模式實施包容審慎監管。取消不合理的 市場准入限制,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平等參與市場競爭。嚴格落實國 務院和相關部門已出台的物流降成本措施,為物流業製造業融合創 — 11 — 新發展創造良好條件。支持行業協會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,持 續改善物流行業信用環境,增強制造企業與物流企業戰略合作的信 心和意願。(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十五)加大政策支持力度。充分利用現有政策渠道支持物流 標準化設施設備推廣、鐵路專用線建設、農產品冷鏈物流發展等。 鼓勵有條件的製造企業剝離物流資產成立獨資或合資物流企業,符 合條件的按照有關規定享受財稅政策。支持製造企業在不改變用地 主體和規劃條件的前提下,利用存量廠房、土地資源發展生產性物 流服務,其土地用途可暫不變更。加快修訂鐵路專用線管理相關文 件,完善專用線共建共用機制,規範專用線收費項目標準和收費行 為。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財政部、自然資源部、國家 鐵路局、國家鐵路集團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十六)創新金融支持方式。鼓勵銀行保險機構按照風險可控、 商業可持續的原則,開發服務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的金融產品和 服務。鼓勵供應鏈核心製造企業或平台企業與金融機構深度合作, 整合物流、信息流、資金流等信息,為包括物流、快遞企業在內的 上下游企業提供增信支持,妥善促進供應鏈金融發展。支持社會資 本設立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產業投資平台,拓寬融資支持渠道。 (發展改革委、銀保監會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十七)發揮示範引領作用。支持骨幹物流、快遞、製造企業 兼併重組、做大做強,在危化品物流、逆向物流及服務先進制造等 專業化程度高的領域培育形成一批技術水平高、服務能力強的企 — 12 — 業,打造物流業製造業融合創新品牌。研究修訂推薦性國家標準《企 業物流成本構成與計算》,選取若干企業開展物流成本統計核算試 點,研究建立製造業物流成本核算統計體系。鼓勵龍頭企業發起成 立物流業製造業融合創新發展專業聯盟,促進協同聯動和跨界融 合。在重點領域梳理一批物流業製造業深度融合創新發展典型案 例,總結推廣物流降成本、改造提升傳統製造業等方面的成功經驗。 (發展改革委、工業和信息化部、交通運輸部、市場監管總局、國 家郵政局按職責分工負責)

(十八)強化組織協調保障。依託全國現代物流工作部際聯席 會議機制推進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,加強跨部門政策統籌和工作 協調,及時研究解決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,營造 良好政策環境。充分利用科研院校、骨幹企業等社會研究力量,搭 建覆蓋產學研用的諮詢服務平台,為促進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提 供智力支持。依託主要行業協會建立物流業製造業融合發展動態監 測和第三方評估機制,研究制定融合發展統計和評價體系,定期發 布研究報告,為相關政府部門決策提供參考,引導行業健康發展。 (各相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)




國家發展改革委
工業和信息化部
公  安  部
財  政  部
自 然 資 源 部
交 通 運 輸 部
農 業 農 村 部
商  務  部
市場監管總局
銀 保 監 會
國 家 鐵 路 局
民  航  局
國 家 郵 政 局
中國國家鐵路集團有限公司
2020年8月22日


上壹篇:沒有了

下壹篇:沒有了

Copyright © 2020 東風物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所有 鄂ICP備2020016691號-1